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大学生作弊现象常见的不合理认知分析

时间:2013-11-02 14:28 点击:
古往今来,作弊这一行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每个时代的教育者都在反思作弊这一现象,并研究如何防范作弊。但时至今日,居高不下的作弊率依然触动着我们的神经。对作弊现象常见的一些不合理的看法进行分析,通过翔实的事例以及逻辑的分析、推理,挖掘学生作弊现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9-0038-03
  2012年8月30日,哈佛大学成立专案组调查125名本科生涉嫌协同作弊,并于2013年2月1日确认事实后正式公布处罚措施:勒令60名考试作弊的学生休学,剩余65名涉嫌作弊的学生一部分留校察看,一部分直接赦免。[1]该处罚事件一经公布,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批评。笔者受这一事件的影响,于网上查阅了近些年著名高校学生作弊的事件报道,结果发现: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等许多国外著名的大学以及我国的著名高校都有学生作弊的报道。[2~4]这一结果启发了笔者重新审视大学生作弊现象,并力求寻找其背后的本质。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作弊"的解释是"用欺骗的方式做违法乱纪或不合规定的事情"。[5]不同的行业领域有着不同类型的作弊表现,大学生作弊主要是指在考试、作业、论文等过程中涉及的违纪违规行为,其中以考试作弊最为被教育者所重视。教育者常把作弊看成是洪水猛兽,喜欢采用极为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这种事情:要么营造一种班级或校园氛围对作弊者进行歧视,要么采取极为严厉的处罚措施。教育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教育者最应该做的,只有这样才能根治学生作弊行为,从而保证学生评价的纯洁性和教育的良性循环。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经历以及查阅的资料发现:高校大学生作弊非常普遍,纵然被抓受罚,也很难根治他们再次作弊的想法,失败往往也只是促使他们在下次重犯的时刻更加谨慎地对待这一行为;单纯的歧视惩罚对作弊行为虽有一定的抑制,但它并不能完全净化校园的学习环境,反而在很多时候,教育者一味强调惩罚却忽视了自身职业最本质的工作应该是教育。
  一、部分东西方学者关于作弊的研究情况
  我国部分学者研究情况:[6]2008年,周建立在《中国青年研究》杂志上刊文,对892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其中有83%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而且中等成绩偏上的学生占到81%。陈向丽(2006年)对806名学生进行调查,有94.04%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至少一种以上的考试作弊行为。
  西方部分学者调查报告:[7]麦克克比(McCabeD.L)和缺威罗(Trevino,L.K)于1993年在《高等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术不真诚:荣誉规范和其他背景影响》一文,指出:大学生平均作弊率高达70.4%,平均考试作弊率为43.1%,作业作弊率平均为40.9%,剽窃行为的平均率为47%。Brown和Choong(2005年)研究美国商科大学生时发现:95.9%的私立大学学生和96.7%的公立大学学生承认有过至少一次的学业作弊作为。
  二、常见的一些关于大学生作弊的不合理认知
  (一)认为作弊者和想作弊者只占人群的少数
  从上述东西方学者研究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参与作弊的人数占到了人群的大多数,甚至部分学者调查的比例中有高达94.04%(陈向丽,2006年)和95.9%及以上的(Brown和Choong,2005年),作弊者几乎覆盖了整个调查人群。可能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内容的研究,对此结果不大赞同,如2000年陈华等作者在《我校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统计得出电子科技大学在1994~1995年的学生作弊率为15.9%和1997年的10.06%。[8]笔者在一线监考多年,比较熟悉考场的真实情况,对这些数字有自己的一些深入理解,那些被上报的作弊者并不代表是全部参与的作弊者,级别较低的考试或者根本没有级别的作业、报告、论文等,教师一般不会将作弊学生进行上报处理;即使级别较高的考试,当作弊者作弊行为不是很明显时,或者监考老师难以拿到确凿作弊证据时,又或者监考老师不想增加考后处理程序的麻烦,常常只以口头方式对这些违规者进行警告,没收作弊工具,或者直接迫使作弊者提前交卷,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实质上已参与作弊的学生,并不在上报作弊名单之列,因此也就没法被研究者计算在内,这也就是为什么报告中出现百分之几或十几的作弊率假象。笔者常年深入大学生生活,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多数学生都参与过作弊,承认想过要作弊的人数更多。而这一调查结果与我前面列出的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是相吻合的。
  (二)认为作弊者和想作弊者更加愚蠢
  1928年,布朗在《学校与社会》杂志上发表了《大学作弊者心理特点》的研究报告,他在该文中指出作弊者更加外向,更神经质,更愚笨。[7]2008年周建立在《中国青年研究》杂志上发表调查文章称中等以上成绩学生中81%有过作弊行为,低于全部调查学生的平均值83%。[6]认为作弊者和想作弊者更加愚蠢,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如果不深入思考的话,会觉得这样的结论很合理,但是细细想想便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笔者的分析如下:其一,连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我国的著名高校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参与作弊,笔者相信这些学生的智商不会有大的问题,如果愚蠢,那他们又是如何走进这些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的学术殿堂的呢?其二,学生经过层层的筛选,相当一部分被高考淘汰掉了,能走到最后的,可以说智力都很好,如果他们都愚笨,那么对全世界没能考上大学的人又该如何去评价?其三,性格外向的学生更喜欢参与社交和活动,喜欢把时间和精力同时投入多个领域,他们不像性格内向的学生那么容易安静地坐下来,也不像他们对一些"静"的事情如书本的学习保持持续的热忱,这也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外向者学习表现相对较差,挂科的相对较多,这种结果并不等于说他们更加愚蠢,只是他们的心思并不在此而已。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实例,那些平时较为活跃调皮、在校成绩又很差的学生,他们比大多内向、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事业取得成功的更是大有人在。其四,至于学者周建立的调查结果,我认为可以这样解读:中等以上成绩学生的作弊率和普通学生的作弊率都很高,差异有但不明显(有过作弊行为的学生中等以上占81%,全部被调查学生占83%),不足以反映人的智商区别,它只是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况下的抉择不同。学业好的学生在面对同一任务时,不懂不会的东西相对较少,选择作弊的动机没有学业差的同学强烈,但是如果监考环境宽松,试题特别难,而考试结果又极为重要,笔者相信那些学业较好的同学作弊率一样也会上升。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